信息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實現信息共享和管理自動化,沒有信息標準化,就不能實現自動化,也無法實現數據共享。信息標準化與網絡設備同為信息化建設的兩大基礎性工作。企業進行信息化建設,在加快網絡實施建設的同時,必須同樣加強信息標準化工作,不僅要為信息系統提供“硬件”基礎,也要為信息系統提供“軟件”保障。
1、正確分析項目中的各種關系
1.1用戶方與開發方的關系
用戶方與開發方是對立的統一體,雙方均希望將開發項目做好。但用戶方可能對計算機系統工程,如工程組織,缺乏全面的了解;而開發方對用戶方的需求、細節了解不充分等因素,使得用戶方與開發方對工程的理解從一開始就存在著差異。而這種認識上的差異與理解的不同往往在開發初期并沒有表現出來,當系統開發結束時,雙方才發現這種差異使開發出的系統與實際需求偏差甚遠。在某些項目的需求分析階段,開發方的分析人員總是先把精力集中在整個系統的總的需求上,而不會對具體細節作過多的考查。當用戶方提出一些細節要求時,開發方往往說:“這些問題留待后面討論”,而糟糕的是以后卻可能永遠不會再談及這個問題。當用戶方認為已經向開發方提出這些需求時,開發方卻根本未予考慮。因此,開發初期,用戶方的項目管理人員應該把這些“留待后面討論”的需求單獨記錄整理,在開發方做完系統的整體需求分析后,項目管理人員應及時提出對系統進行進一步的、更深入的、細致的、具體的需求分析,以解決那些開發方要“留待后面討論”的問題。因此,用戶方的項目管理人員一定要要求開發方對需求分析報告進行進一步更詳細的解釋,以便用戶方準確地理解需求分析報告的內容,能及早地發現需求與實際的偏差。這也是對需求分析工作的總結與確認。
1.2項目管理人員與使用人員及決策層的關系
用戶方項目管理人員與系統使用人員的關系是十分微妙的。一方面,系統使使用人員減輕工作強度、提高工作效率;而另一方面,系統改變了現行的工作管理模式,使使用人員失去了一定的靈活性和隨意性。但是系統的成功與否有賴于使用人員的檢驗。再好的系統,如果使用人員不愿意用,也不能說獲得了成功。特別是在系統的試運行階段,使用人員對系統的使用實際上是對系統的深入測試,他們將發現許多在軟件測試時疏漏的程序錯誤,從而有助于幫助開發方進一步完善軟件功能,提高軟件的實用性、穩定性及可靠性。因此,如何鼓勵使用人員使用系統,幫助他們克服對新的工作模式的為難情緒,也成為項目管理的任務之一。任何一種新的工作方式,均必然有其適應及完善過程,用戶方的項目管理人員、決策層及使用人員必須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當出現問題時,用戶方項目管理人員應迅速分析問題,正確判斷哪些問題屬于不適應新的工作模式引起的,哪些問題屬于操作不當引起的,哪些問題屬于系統本身不完善引起的。對于那些由于不適應新的工作模式引起的問題,項目管理人員應引導使用人員迅速適應新的工作模式,必要時也要說服用戶方的決策層采用行政手段推動實施;對于那些由于操作方法不當引起的問題,項目管理人員應培訓使用人員正確操作系統;而對于那些由于MIS系統本身不完善引起的問題,項目管理人員應迅速與開發方協調,盡快排除系統中的錯誤。
1.3項目管理人員與軟件編程人員的關系
項目管理人員與軟件編程人員的關系處理得如何將直接影響軟件編程人員的積極性。在項目開發中,項目管理人員經常處在兩面夾攻的地位。一面是使用人員,而另一面是開發人員。當使用人員對系統提出問題,并要求改動時,除了最簡單的界面修改外,開發人員往往總是找出各種理由(如影響進度、系統結構會打亂、性能會受影響等)予以否定。而這正是引起開發方與用戶方矛盾的最經常的原因。作為項目管理人員,既要滿足用戶方的需求變化,又要充分調動開發人員的積極性。由于系統分析不夠準確,用戶方業務需求的改變等諸多因素,均會導致要求開發方修改程序。作為項目管理人員應及早提醒開發方程序修改的必然性,在實際運作過程中用戶方管理人員應盡早介入開發工作,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系統試運行階段,將用戶方不斷提出的需求改動加以歸納整理,集中問題與開發方一起討論解決方案。這樣既滿足了用戶方對系統改動的需求,又不會不規則地時常打斷開發人員的正常開發工作,使開發人員處于不斷的修改狀態而失去耐心。
2、利用先進的計算機管理軟件進行管理
隨著軟件技術的進步,現在,項目管理小組可以用現成的項目管理軟件包,來幫助我們很好地控制信息化工程中的各種相關活動。用PERT圖、Gantt圖等手段,可以將相關的活動首尾之間的銜接關系以及哪些活動是“關鍵活動”等清晰地表示在屏幕上。這樣,可以幫助項目控制者找到工程中的瓶頸,確定各個活動對項目最終完成的影響。這類圖形化的項目管理軟件通常還具有以下一些功能:
可選定某些里程碑標志,從而將開發工程劃分為不同階段;
可以進行可行性分析,從而更好地完成項目的規格說明書;
可設立項目的詳細規格標準;
可設立項目批準的流程。
3、信息系統集成各個系統接口的標準化
標準化是信息系統集成項目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它是一項具有知識密集、資料密集、工作量大等特點的基礎性系統工程,主要進行以下幾方面標準化工作:
3.1信息指標體系標準化
信息指標體系是指一定范圍內所有信息的標準,按其內在聯系所組成的、科學的有機整體,是國家進行宏觀調控和企業進行經營管理的基礎,它應具有目標性、集合性、可分解性、相關性、適應性和整體性等特征。在管理層次和管理部門眾多的情況下,只有統一和規范指標體系,才能使各系統、各行業和各個層次開發和實施的信息系統能夠實現數據和信息的兼容與共享。因此,建立科學的、實用的、完善的信息指標體系結構是信息標準化工作的首要任務。
3.2信息分類編碼標準化
信息分類編碼是對一些常用的、重要的數據元素進行分類和代碼化,信息的分類與取值是否科學和合理直接關系到信息處理、檢索和傳輸的自動化水平與效率,信息代碼是否規范和標準影響和決定了信息的交流與共享等性能。因此,信息分類必須遵循科學性、系統性、可擴展性、兼容性和綜合性等基本原則,從系統工程的角度出發,把局部問題放在系統整體中考慮,達到全局優化效果。遵循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的原則,建立適合和滿足本單位管理需要的信息編碼體系和標準。
3.3信息系統開發標準化
信息系統開發標準化主要指在系統開發中遵守統一的系統設計規范、程序開發規范和項目管理規范。系統設計規范定字段、數據庫、程序和文檔的命名規則和編制方法,應用程序界面的標準和風格等。程序開發規范對應用程序進行模塊劃分、標準程序流程的編寫、對象或變量命名、數據校驗及出錯處理等過程和方法作出規定。項目管理規范規定項目組中各類開發人員的職責和權力,開發過程中各類問題(如設計問題、程序問題等)的處理規范和修改規則,文檔的編寫維護,在信息系統開發過程中,必須遵守軟件工程的設計規范,實現信息系統開發標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