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建筑業發展趨勢,方能把握未來發展方向。
經營范圍——全球化
世界變得平坦,我國承包商必須跑得更快才能擁有一席之地。
雖然我國加入WTO已有十余年時間,但我國建筑業對外開放的門檻依然沒有完全放開,資質就是一條過不去的坎。雖然日本清水、瑞典斯堪雅等外資建筑業巨頭在國內擁有代表處或公司,小規模開展業務,但以與國內公司合作項目居多。目前這些外資建筑企業對我國建筑企業并不構成威脅,但隨著建筑業的進一步開放,難保外資建企巨頭不會憑借資本、技術、信息、裝備等優勢,通過融投資與承建的聯動,參與部分大型項目的競爭,搶占高端市場份額。
在其他國際工程承包市場,國際大型承包商紛紛通過兼并重組,瓜分和搶占市場。從1978年原國家建委和外經貿部遞交報告建議我國建筑業“走出去”之后,30余年來,我國建筑企業已經在國際工程承包市場占領一席之地。“走出去”成績不少,但失利亦不少。中鐵建沙特虧損41億元,中海外波蘭遭遇25億元索賠,利比亞戰亂我國承包商損失近200億美元……受歐美主權危機的影響,當地建筑業低迷,發達國家承包商將轉戰非洲、亞洲等中低端海外市場,擠壓我國海外承包商生存空間;中東、北非地區動蕩可能繼續存在并有蔓延趨勢,對我國海外工程市場安全造成威脅;個別地區地方民族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等思想抬頭,海外承包商面臨挑戰。外部挑戰雖多,關鍵是中國建筑企業須練好內功,加強管理、技術的創新,加強法律、金融、外貿、保險等人才的培養,打造全球供應鏈,開展廣泛的全球合作,并且員工聘用國際化,才能有效提升企業競爭力,笑傲國際承包市場。
經營模式——全產業鏈化
隨著國內國際市場的進一步接軌,工程建設市場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國際工程項目日趨大型化,高技術含量、高復雜性的項目日趨增多,風險亦加大,業主對建設工程服務需求的綜合性和集成性要求越來越高,同時希望轉移風險,傳統的承包模式正逐步被工程總承包、國際投資、項目融資、國際信貸等相結合的綜合性合作方式而取代,EPC總承包和BOT等承包方式越來越多。業主越來越要求承包商提供全方位解決方案,從項目的前期策劃、項目融資、規劃設計,到設備采購、施工建設、運營管理等幾乎所有環節,都希望承包商能給予一攬子解決方案,工程總承包模式將成為未來建筑業發展趨勢。
未來建筑企業必須擁有全生命同期理念,基于傳統施工業務,縱向整合價值鏈資源,前端介入項目投融資,后端介入施工后的項目運營,貫穿項目的全生命周期。這不僅來自于業主的壓力,也是建筑業發展的需要。不少企業已開辟成立了“特許經營”部門并成為新的利潤來源。對于企業自身而言,一方面,可以增強產品與服務的協同效應,開拓更大的市場與利潤空間;另一方面由于后期項目運營可獲得穩定的現金流收入,可以有效削弱建筑業周期波動性影響。
生產方式——工業化
我國當前建筑業處在工業化過程中,手工作業、粗放經營與信息社會的少數高新技術應用同時并存。當發達國家在如火如荼進行建筑工業化時,雖然1995年原建設部即發布《建筑工業化發展綱要》,但多年來,我國建筑業一直發揮人口紅利的優勢,沿襲傳統的建造方式。隨著建筑業規模的持續擴大,既有的建造方式效率提升不高,整體技術進步緩慢,浪費問題嚴重,走建筑工業化的道路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必然要求。 建筑工業化是通過現代化的制造、運輸、安裝和科學管理的大工業的生產方式,來代替傳統建筑業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業生產方式,尤其是適用于住宅建筑工業化。建筑工業化將是未來建筑發展的趨勢,建筑企業必須以科技創新為依托,以工業化的住宅結構體系和部品體系為基礎,以標準化設計為龍頭,運用科學的組織和現代化的管理,將住宅生產全過程中的設計、開發、施工、部品生產、管理和服務等環節集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建筑工業化中尤其注重信息化技術的作用,實現施工組織信息化、工作流程科學化、技術管理規范化,有效實現精細化管理并提高住宅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