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紀之交,關于知識經濟的討論和實踐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同時人們也發現,為推動經濟的提升,發達國家正把努力投向項目管理。美國學者David
Cleland稱:在應付全球化的市場變動中,戰略管理和項目管理將起到關鍵性的作用。美國著名雜志「財富」(Fortune)預測項目經理將成為21世紀年輕人首選的職業。這一動向提醒我們,項目管理正成為社會管理和企業管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甚至可以說,項目管理將是知識經濟的旅伴。
一、知識經濟是以創新性勞動為主導的經濟
在工業經濟時代,常規性勞動是主要的勞動方式。常規性勞動是指人們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技能所進行的勞動,是生產產品的勞動。它還可進一步分為簡單勞動(藍領階層的勞動)和復雜勞動(白領階層的勞動)兩類。與常規性勞動不同,創新性勞動即創造新知識的勞動,從而創造了新技術、新方法、新設計、新產品。在工業經濟時代也有創新性勞動,但只是少量的、少數人從事的勞動;并且其價值往往很難衡量、很難實現、很難得到應有的回報。難怪某個商家曾總結以往經驗認為,經商的要訣之一是“不做第一人”。不過,當知識經濟時代業已臨近的今天,“創新”、“領先”、“爭第一”已逐漸成為商家優先考慮的戰略之一。
隨著世界經濟從以工業經濟為主向知識經濟為主的迅速轉變,一些發達國家知識經濟的比重已達到甚至超過國民經濟的50%。與此同時,創新性勞動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貢獻越來越大,從事創新性勞動的人員和勞動時間越來越多,而從事常規性勞動的人數和時間的比重將會不斷下降。現在社會上還出現了一個新名詞,叫做“知本家”,指那批通過創新性勞動,創造知識,獲取財富的人。且不說這個新名詞是否科學,認識知識經濟是創新性勞動為主導的經濟,研究創新性勞動的本質和特征,對推進知識經濟社會的到來及其對知識經濟的有效管理都將有重要意義。
二、項目是知識經濟的一個主要業務手段
什么是項目?社會的各種工作可分為兩大類:一是重復性、持續性的工作,可稱為運作,譬如火車的往返運行,在運作中存在著大量的常規性勞動;二是獨特性、一次性的工作,可稱為項目,譬如高速鐵路的研制和建設,每條高速鐵路都會有自己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技術創新,并且只需研制和建造一次,在項目中則存在較多的創新性勞動。
由于項目的獨特性和一次性特征,引伸出它的其他特點,如目標的確定性、過程的漸進性、成果的不可挽回性、組織的臨時性和開放性等。典型的項目周期可包括項目發起、論證、起動、規劃、執行、控制、結束等多個階段。可以說項目是一種創新的事業;項目管理則可簡潔地稱為實現創新的管理,或創建管理。項目管理知識體系大致有十個主要部分組成,它們是集成管理、范圍管理、時間管理、費用管理、質量管理、人類資源管理、溝通管理、風險管理、采購管理和交接管理。項目管理已發展成為管理學的一個獨立分支,同時也是一個新興的行業。
知識經濟可以理解為把知識轉化為效益的經濟。知識經濟利用較少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而更重視利用智力資源。知識產生新的創意,形成新的成果(新產品、新服務,甚至新的產業),帶來新的財富(效益、利潤和生活質量)。這個過程單靠工業、農業那樣的重復、批量的生產是無法實現的。換句話說,僅靠勞動生產率已經不能滿足創造更多財富的要求,關鍵在于“知識生產率”。從知識到效益的轉化主要要依賴于項目來實現。可以說,項目是知識經濟的一個主要業務手段。
三、項目投資、項目活動的驟增和國際化趨勢
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有156個重點建設項目。如今我國在各種項目上的投資以萬億計,幾乎含蓋了經濟、文化、科教、國防等所有重要領域,諸如銀行貸款項目,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項目,房地產項目,農業發展項目、工業企業技改項目、環保項目、扶貧項目、科研、教育項目、體制改革項目,以及體育、文化活動項目等;其中許多項目舉世觸目,如長江三峽工程、浦東新機場工程、國家863高科技計劃、大學211工程、大江大河的防洪救災任務、城市大氣污染治理任務北京申辦奧運計劃等。當今我國項目的數量、規模、投資額度、資金來源和幣種的多元化以及管理上的復雜性都大大超過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