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步與發展是日新月異的,這也必然會催生新的業務、新的需求,因此大部分項目發生需求變更是無法完全避免的。當市場、環境都在發生著劇烈而深刻的變化,必然會帶來政策的調整、流程的再造、業務規則的修改。
一味地否認抵制改變帶來的需求變更當然不行,但全盤照收只會讓項目越變越大,項目組的人每日每夜地加班。怎么辦呢?可以試試將需求和變更記錄成文字性的文檔,然后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哪些現在做,哪些暫時不做,哪些到二期或三期工作時再考慮,并請他們確認。
當業務在確認需求說明書的過程中有反饋意見提出時,需盡快討論并確認意見的合理性,對合理的需求需盡快更新到需求說明書中,再次提交確認,必要時可能需要再次訪談。
舉個例子,首先自己從業務入手,整理業務的流程,畫出業務流程執行的yes線和no線,no線其實就是可規劃的幾個產品方向。然后針對不同的產品方向做進一步評估,看哪一個方向是眼下可行性最高,價值最大的。
拿著選定的產品方向思路,和業務相關的同事去驗證,看這個產品是否對她們業務有幫助,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就明確需求了。
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人會出現疑問,到底是先有需求,還是先有項目/產品。按照大多數的邏輯,先有需求,才會有產品。但是在實際公司推出一個新產品的時候 ,往往是先有項目/產品,然后才去明確需求, 就是大家提出的問題:接觸了一個項目,但是項目需求還不明確的情況。這個時候我們應該用假設—驗證—最終確認的方法,具體如下。
1)先假設一個產品方向。
2)市場分析,通過市場分析,總結出目前關聯市場的現狀,尤其是問題點,或者將來的發展趨勢點
3)需求分析,結合市場分析的結果,看能否提煉出來一部分需求。
4)用戶分析,挖掘下,在這個市場環境下,到底是誰有這些需求。
通過以上4個步驟,順利的話,可以得到這個結論——項目是為了解決誰的什么問題,同時也會驗證這個項目的必要性。
5)競品分析,以上知道了要解決誰的什么問題,接下來通過競品分析,可以吸收一些功能特點和想法,解決了這個項目通過什么樣的方式解決以上用戶的需求。
6)接下來救順理成章了,如果是產品就做產品形態。